論壇緣由
我在德國阿亨工業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時,深刻體會到「學術與技術並重、教育與產業緊密結合」的工業大學精神。2003 年回國任教後,我便立下目標:要將這樣的理念帶回台灣,推動教育與產業相連結,讓學生不只學習知識,更能面對真實產業挑戰。二十多年來,我持續帶領學生團隊以產業需求爲方向,研發成果導入產業應用,並在過程中獲得肯定。2009 年以發表產學技術論文獲得有庠科技論文獎並升等副教授、2013 年以發表 4 篇 Top 5% 頂尖論文升等教授、2023 年以組成「AI 應用開發產學聯盟」成果榮獲國際扶輪社頒發金職獎。目前聯盟會員超過60 家企業,正以「任務導向自主決策 AI」應用技術爲發展方向;並擔任臺德科技協會理事長,推動台德產業連結。過去十年完成超過 20 件產業技術開發並導入案,包含兩件馬來西亞工業4.0 專案。自 2022 年生成式 AI 興起以來,我們團隊已開發 7 項生成式 AI 應用產品,並獲得多家國內外企業試用。這些成果都證明:當教育、研究與產業結合,價值才能真正被放大。
我於 2016 至 2019 年擔任台北科大機械系主任,帶領系所建立灣第一間工業 4.0 教學工廠,在 2017 與 2018 年分別舉辦兩場產業論壇吸引逾千位產業人士參與,讓學生直接在實務場域中學習,也讓產業看見教育的力量。2019 年卸任系主任後,延續理念開始舉辦「國際 AI科技與 AI智慧產業實務論壇」,希望打造一個產業交流平台,讓教育界、產業界與國際專家齊聚
一堂,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,每一屆都有超過 150 位產業先進參與,論壇並獲得德國與馬來西亞駐台單位支持,德國大廠也多次到場分享。這一切都顯示,當教育與產業願意攜手合作,就能共同推動科技發展。
我常告訴學生,「事情要做就要做好,不是有做就好」,做事情要「按部就班、樂在工作、堅持才能有成果」。舉辦這個論壇完全是出於我的意志力與堅持,不是在執行某個計畫,多年來從未獲得任何政府計畫的補助,而是全靠產學研的支持,特別是產業界的積極參與和贊助,論壇才能持續推進、擴大影響力。這也正好說明了:產業是真正理解這個平台價值的最重要夥伴,教育界與研究者的努力,唯有在產業支持下,才能落地生根、持續成長。
AI 正在快速改變世界,產業轉型刻不容緩。我深信教育的使命不僅是知識傳授,更是人才培育;產業的責任不僅是追求利益,更在於與教育共創未來。因此,這場論壇不僅是技術交流,更是理念的實踐。我期盼與各位一同打造一個具國際視野、能實際落地的產學平台,讓台灣 AI 與智慧產業在世界舞台上持續發光發熱。
我於 2016 至 2019 年擔任台北科大機械系主任,帶領系所建立灣第一間工業 4.0 教學工廠,在 2017 與 2018 年分別舉辦兩場產業論壇吸引逾千位產業人士參與,讓學生直接在實務場域中學習,也讓產業看見教育的力量。2019 年卸任系主任後,延續理念開始舉辦「國際 AI科技與 AI智慧產業實務論壇」,希望打造一個產業交流平台,讓教育界、產業界與國際專家齊聚
一堂,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,每一屆都有超過 150 位產業先進參與,論壇並獲得德國與馬來西亞駐台單位支持,德國大廠也多次到場分享。這一切都顯示,當教育與產業願意攜手合作,就能共同推動科技發展。
我常告訴學生,「事情要做就要做好,不是有做就好」,做事情要「按部就班、樂在工作、堅持才能有成果」。舉辦這個論壇完全是出於我的意志力與堅持,不是在執行某個計畫,多年來從未獲得任何政府計畫的補助,而是全靠產學研的支持,特別是產業界的積極參與和贊助,論壇才能持續推進、擴大影響力。這也正好說明了:產業是真正理解這個平台價值的最重要夥伴,教育界與研究者的努力,唯有在產業支持下,才能落地生根、持續成長。
AI 正在快速改變世界,產業轉型刻不容緩。我深信教育的使命不僅是知識傳授,更是人才培育;產業的責任不僅是追求利益,更在於與教育共創未來。因此,這場論壇不僅是技術交流,更是理念的實踐。我期盼與各位一同打造一個具國際視野、能實際落地的產學平台,讓台灣 AI 與智慧產業在世界舞台上持續發光發熱。